在一些山村地区的孩子在求学之路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国家每年都会有不少的大学生前往山村进行支教。
还记得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的德国小伙吗?他在中国大山支教11年,拒绝感动中国提名:是中国感动了我。
这位德国小伙名叫卢安克,他为什么来到中国,并且在山村支教十几年?
与中国的美丽相遇
卢安克1968年出生在德国汉堡,有一个双胞胎哥哥,有一个幸福安逸的童年。
他在帆船厂做过工人、并且还成为了帆船教练,当过兵,后来又进入了汉堡美术学院读工业设计。
他是一个喜欢尝试和冒险的人,在人生的这些年中,他还有一个想法,要去中国看一看。
卢安克虽说是德国人,但他一直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想要找一个机会前往中国。
1990年夏天,卢安克如愿来到了中国,本就对中国有着好感的他,这一次短暂之行让他对中国更加热爱,在一次偶然间,让他产生了留下来的念头。
一次,卢安克和朋友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小山村中,他被这里的美丽的风景深深吸引。
突然,他意外得知这里的孩子几乎都没有上过学,每天就像是没人管的小猴子一样在山上窜来窜去,这让他陷入了沉思。
询问朋友才知道,这里没有老师,也很少有人愿意留下来教育他们。
他回去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白天那些孩子的身影一直在自己的脑海中闪来闪去,后来他认真考虑之后,决定留下来支教。
当然,卢安克并不是一个冲动之人,他需要做好准备,他向中国做了暂时的分别之后,回到德国。
一方面继续着还未完成的学业,另一方面为再次来到他魂牵梦绕的中国做准备。
来到中国支教这并不是一件小事,他与家人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在第一时间就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家人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出于对他的爱,只身一人前往他国,家人还是担心,但卢安克已经下定决心,作为家人能做的也只有支持。
支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们国家的山村地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交通堵塞,教学资源匮乏等,这给孩子们的求学道路带来了太多的困难。
但对于他们来说,只有通过教育这条路,他们才会有机会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才可以在社会上有能力更好地生存。
我没有感动中国,是中国感动了我
2001年,卢安克整理行囊再一次来到了中国,他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然而他的支教之路并没有那么顺利。
其实不要说是在乡村,在那里人们对于外来的人和事物都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更何况在这样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山村来说,他们对于外人的抵触还是很大的,再加上卢安克是德国人,他来到当地的苦难可想而知,但这些困难更加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决心。
后来,村里的人也被他的坚持感动,答应让孩子去和他学习,应该是因为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卢安克的教育思想和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卢安克喜欢让孩子们在一些经历中明白道理,他除了教授学生们普通话,科学之类的课程外,还会让孩子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他常常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了他们的知心大哥哥。
卢安克在一年又一年的支教岁月中,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多个山村之间辗转,成为了众多孩子尊重的老师。
后来,卢安克在山村支教的事迹广为流传,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随后引来了不少媒体的关注,被人亲切地称之为中国的“洋雷锋”。
他在2006年成为了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但对于这些称号他不在意,也并不认为是自己感动了中国,反而说是中国感动了我。
卢安克的付出被人们看在眼中,他之所以喜欢中国自然和我们优良的传统美德分不开。
卢安克所在之处的村民,对他也是将心比心,自己家中有什么好吃的也会拉着卢安克前来一同享用。
这样的生活让卢安克时常认为自己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远在他国的他也并不觉得孤单,在这里他也遇到了爱人,幸福地生活着。
卢安克从青年时期一头扎根在山村十几年的光阴,他不但没有工资,就连住房和饮食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
但这些外在的因素还是没有让他放弃,他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够和孩子们在一起,教授他们知识,自己能够填饱肚子就可以了。
他在接受采访时,人们看着身材高挑的他在岁月的打磨下变得消瘦沧桑而心酸,但他对于教育的热爱而变现出来的纯净坚毅却格外清透的眼神让人们又觉得感动。
总结:
虽然在2012年,卢安克由于家人的反对离开中国回到越南等待,但是卢安克在中国山村支教11年的事迹,值得我们传颂,他不求回报,只为初心。
卢安克乐于奉献的精神也在引领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支教行列中来,相信有像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也将越来越好。
展现宇宙万象,普及科学知识。为您分享趣味科普人文。简单看世界。传播生活小窍门,解决大家生活中的烦恼,开心每一天。